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艺术楼

电话:010-58809248

北师大传媒学院官方公众号

学院新闻
  • 首页 >
  • 新闻资讯 >
  • 学院新闻
  • “对望黄河“——张继钢与肖向荣谈艺术的力量与人生

“对望黄河”——张继钢与肖向荣谈艺术的力量与人生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特邀张继钢和肖向荣两位导演,就主题主线舞剧创作、艺术的发展与使命、社会公共审美发展等话题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党团活动,进一步深化主题教育学习,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送上生日祝福。

2023年6月30日上午,“对望黄河”——张继钢与肖向荣谈艺术的力量与人生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田家炳艺术楼三楼何思敬讲堂举办。本次活动由国家一级导演,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王建军教授主持。艺术家,导演张继钢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美育中心主任肖向荣教授以“艺术的力量与人生”为主题,就当代艺术创作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精彩对谈和讨论。

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工会承办,艺术与传媒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协办,借助社会媒体和一系列网站广泛宣传,吸引了对艺术创作感兴趣的师生参与观摩,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公众号及视频号线上同步直播。

王建军老师以美育为基石,紧密围绕《黄河》与《冼星海》的主题主持了本次活动。

张继钢老师首先谈到了对《黄河》的思考,并详细讲述了创作这部作品的心路历程。黄河作为众多艺术家灵感的源泉,如同号角一般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具有唤醒民众的力量。他强调在创作中应秉持着“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理念。《黄河》作为中国首部大型舞蹈史诗,在形式上以“布”为道具,在泥地上起舞,以血肉之情为寄托,以黄河的气魄为载体,形象地再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和奋斗历程。

其次,张继钢老师谈到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指出艺术创作有两种方式:一是原创,二是再创。例如,非叙事性舞剧《冼星海》以色块形式表达冼星海的一生,属于“从零开始”的原创。他以新中国舞蹈先驱为例,强调在原创过程中要注意摒弃“雷同化”,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找到自己的立命之本,使艺术焕发活力。

再次,张继钢老师提到这次创作重新回归黄河题材,在艺术主题方面提出要做一个“观念的黄河、音乐的黄河、美术的黄河、舞蹈的黄河”。他以大型舞蹈史诗《黄河》为例进行艺术阐析,舞蹈史诗《黄河》通过一条船、一块布、一滩泥、几根绳子等具有黄河符号性的意象舞美设计,来让观众见证黄河上万年的历史,印证大河儿女的生长。

随后,张继钢老师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为例,讲述了“五环”、“枫叶瀑布”的灵感诞生过程。一片落叶、一张白板成为了他的灵感来源,他使用抽象观念的手段,将奥运“五环”打造成从地面LED屏幕上缓缓升起的“五环”影像,将香山枫叶打造成鸟巢上空从天而降的六百万片红叶,创造出了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从而强调了表演艺术中“观念”的重要性。

最后在提及“舞蹈在人生中的意义以及艺术的力量”时,张继钢老师表示一个艺术作品需要具备力量关于人生,他认为真实和朴素是重要的,美应该是朴实的,不做作也不虚假。

肖向荣老师首先谈到 “黄河”这一主题是每一个编导的试金石,《黄河》与《冼星海》两部作品在同一座城市上演,因此以“对望黄河”来致敬时代。很多人是通过冼星海认识了“黄河”这一理念,但创作“黄河”观念的艺术家不止冼星海一位。在创作中,应做到“故事走远,情感走近”,将当年的冼星海与当今的时代勾连。

其次,他提出“既要是大家认知的冼星海,又要是我的冼星海”这一创作理念。在《冼星海》中追问“是什么使之成为了冼星海”,舞剧用三章来勾勒冼星海的侧写,探索一个艺术家为什么在弥留之际创作《中国狂想曲》来为未来的中国呼喊。《冼星海》作为非叙事的舞剧,使用了一系列打破套路化的身体语言,如从骨盆,到脊椎,到音乐家手臂延展这种基本的动态锁定,使用整体观念去完成一个新的舞剧动作,它脱离了如满地打滚、周转提升等传统表现手法,以此来表现冼星海起起落落的命运,深度挖掘其内心的星火,为观众提供了联想,用作品诠释了一位音乐家走成革命家的人生故事。

再次,肖向荣老师举例分享了自己在创作中的音乐制作心得。团队力图将真实的历史文献资料融合到艺术当中,并用电影化的画面来呈现冼星海的音乐的“空间感”。他还提出,当今时代的表演艺术已经进入了综合化阶段,不再是以唱功、舞蹈功力等为单一化的评判标准,而是融合多媒体、服装甚至黑场等效果去呈现一个整体,例如《冼星海》剧中“一分钟的黑暗”,即让眼睛休息、用耳朵感受,使观众静静聆听我们对于冼星海音乐的再阐释,整合意象性的语言,以精微见广大。

最后,肖向荣老师谈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文化传播落到实处、不忽略每一个人、不忘记每一个声音。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真正把人民作为文艺的主人公,才能契合时代的鼓点,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在提问环节,张继钢老师针对“非舞蹈专业大学生对舞剧的欣赏门槛”这一问题,分享了他创作舞蹈作品的经历,强调作品的理解与欣赏并不取决于专业背景,而是与个人态度和经验有关。他提到通过改变创作主题和角度,使作品更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系主任朱杰教授在观看《冼星海》舞剧后表示,该艺术作品中体现了强烈的自我表达、诗意的疏离感以及戏剧剧场感,该舞剧的创作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共情感。

老师们以深厚的感情和大艺术家的情怀,为在场师生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艺术盛宴,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同时也期待今后能有更多机会向张继钢老师、肖向荣老师、王建军老师学习交流,以得到更丰富的艺术滋养和学术启迪。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文艺创作将担负起更加光荣的使命。本次活动为学院师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通过“艺术的力量与人生”的主题促进了学术和艺术的融合;贯彻落实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精神,进一步推动了我校艺术学科、公共美育以及文艺评论的建设与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我校通过举办一系列有关公共美育、艺术创作等话题的交流与探讨,为首都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与学术担当。

2022级硕士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供稿

2023年6月30日